官清书吏瘦
从古至今,人们总是喜爱清官而极端厌恶贪官的。古书有云:“衙门八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”。这不就说明了时世间清官少,而贪官几乎是遍地都是。
可是,清官也不易为。宋朝的王安石要做一个有效率的清官。他想要富国强兵,就实施“变法”以图强,推行了很多“法”,其中就有青苗法、市易法及保马法等等。但是,由于陋习如海潮已经泛滥全国,他的新法没能得到应有的支持,甚至连一些饱读经书的大臣如司马光等都不支持他,最后也是以失败下场。据说他挂冠归田时,经过一个农村,一个村妇正在喂猪,叫道:“荆公,荆公,来吃来吃!”他很惊异,就上前问道:“你为什么这样叫猪?”农妇骂道:“这个王荆公,一上台就实行什么什么法,大抽壮丁,我的两个儿子被抽去当兵都战死了,不这样叫,怎能泄心头恨?”王安石只好无言以退,也方始醒悟到自己已经已经成为全天下都认为是“可诛杀的人物”了。
是非不分,黑白颠倒,还有甚于此的吗?
中学时代,那是50年代,中国大陆被认为是洪水猛兽,但不知如何,竟有一出来自中国的黑白电影,可以上映,片名应该是《王茂三敬酒》吧! 是以潮语对白的。时日久远了,剧情只约略记得一些:衙门的门吏,一副高傲的样子,凡是前来问他:“老爷在吗?”他总是一副要理不理的态度,没有好声气的说:“不在!”。要是白银拿出来了,他看了满意了,才肯引进。
现今的情况是,很多跳梁小丑,只会摇旗呐喊,但是,时来运到居然有机会当官。他们当了几年的官,必定摇身一变“腰缠万贯”了。这样的例子,俯拾皆是。难怪有人感慨系之的说,做官是发财的捷径!这话可圈可点!
《儒林外史》有一个故事,说是一位要做清官的官吏,碰到很多的麻烦,结果清官做不成。原来他的衙门里那些门吏,想要当门吏,将家里值钱的物件都典卖了来打通门路,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了门吏这个职位,可是却不料衙门的那位老爷却要当清官,害得他们没有油水捞,怨声载道!
如今,国内有些州属也有些掌握大权的官员想要当个比较清廉的官,可是,咒骂他的言论,充斥报章,就连放个屁,那些批评家也拿来评论。臭也骂,香也骂。香有什么好骂?骂说他们喜欢的不是这样的香味。
别的政党的人物骂他不奇怪。他们必须抹黑他,包括他的政党。他不倒,这些批评家哪有机会上台?至于属于同党的,也希望将他“斗臭”,才能有个空缺,让自己有机会博一博。
有句话说:“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!”也不见得,很多时候,一些无知或有私心的人民,他们只会唯利是图,为了贪图一时或者自己的利益,置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,所作所为,反而出卖了族人或国人的利益!在争取华族的权益或者华文教育的大业上,这样的例子不是数见不鲜吗?
这些人的嘴脸最令人厌恶。
清廉的官,最令人低下层人民喜爱,他们的基本权益,不能靠巴结、贿赂官员获得;好的官员才能保障他们的权益,也只有好官才能“流芳千古”。
(2016年10月1日草于打铜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