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9日星期一

我来到松花江畔



我来到松花江畔

--------走马看花游东北

有一种不是很正确的说法,东北纳入中国的版图,而且延续至今,是从1911年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成功之后的成果。其前的时代或朝代,东北亦曾若即若离的纳入过中国的版图。这说法是可以接受的,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认可的。



孙先生革命之前,是满州人统治中国,一般的说法是异族统治中原。东北既是异族居住的地方,是异族的老家,哪可算是中国的领土?孙先生革命成功之后,灭掉了满清,建立了中华民国,并将其盘据的老家满州,即东北,纳入中华民国版图。自是中华民族的所谓五大民族形成了,就是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。东北才名正言顺的算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。所以,九一八事件是名副其实的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领土。



东北,常常被称为东三省,也有称为东九省的。据我所知,我读小学的时候,学校还有教授中国地理,地理教科书里是这样记载的,东北就有九省。这教科书我没有保留,不过,由于我一向很珍惜地图册,当年所用的地图册,却保留至今,而且还保留了两本,这多出来的一本是一位同学丢弃我拾来的。这地图册全名是【袖珍中国分省地图】,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四十二版,由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金擎宇编纂,(上海)亚光舆地学社出版。



由于我没有保留教科书,现在就将这地图册所登录的35省名称列下,可供同好参考: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辽宁、安东、辽北、吉林、松江、合江、黑龙江、嫩江、兴安、热河、察哈尔、绥远、宁夏、西康、新疆;地图册还登载了所谓的两地方,两地标明为地方的,计有西藏和蒙古。如今,蒙古已是另外一个主权国家,而西藏却仍旧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领土;九省中的安东、辽北、松江、合江、嫩江、兴安六省已经撤销并入其他三省了,即黑龙江、吉林及辽宁,故而东北只剩三省,顺序由北而南为黑龙江、吉林及辽宁,而辽宁的南部构成辽东半岛伸入渤海与黄海间。



我们此次游东北的路线,大致是如此这般的,先飞黑龙江的哈尔滨,再到二道白河登长白山,又到敦化去游玩,再去吉林。然后由吉林乘搭旅游车去沈阳,而后到辽东半岛的盘锦和大连旅游,再由大连出口在广州中转回到槟城来。



东北游客的最大愿望是登上长白山看天池。如鲫游人都是为看天池而来。可惜长白山登不了。我们旅游那天,游客非常之多,而且适逢下雨,不能登山去观望天池。当我们离开时,听广播说,当地不但下雨而且还下雪,封山了。据说这现象经常发生,不足为怪!遗憾归遗憾!



在哈尔滨最大的收获是观看了室内冰雕。室内气温在摄氏度零下,有的人有能耐逗留在内观赏超过一小时,不能耐寒的游人,半小时就忍耐不住寒冷而出来了。



第二次世界大战,流行一首【松花江】的歌曲,从中国流传到马来亚来。歌词内有这样的词句: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,那里有森林煤矿,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………九一八,九一八,在那悲惨的时候,离开了家乡………..离开了爹娘……….在关内流浪……..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可爱的故乡?………爹娘呀,爹娘呀,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?



这首歌在我霹雳的家乡流传时,我4岁左右,不识之乎者也,不知所以然,等到二战结束我读小学时,才有机会听比我年长的同学吟唱,自己也跟着哼几句。其实,知道这首歌存在的人,不但本地不多,连中国本土恐怕听过的人也不会多。

我试探过全陪(也是地陪),从她的一副要理不理的样子,就可知她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首歌,虽然,她是我旅游中国十多次中,学识堪称相当丰富的陪同。



这次旅游,总算来到了松花江畔,领略过松花江的风貌,拍了照片留念,了却心愿。



在沈阳,参观过当地的故宫,是满州人入关前建立的,规模比北京的小得多。



我对沈阳,有一种特别的感觉。父亲年幼丧父,十一、二岁出来在锡矿公司当童工时,得到一位富有老者的赏识,蒙他多方面照顾。这老者有个儿子,还记得名字叫秋水的。听父亲说过,秋水抗战期间“回国效劳。由父亲的述说,知道其实秋水是抗战发生前“回国求学,抗战时,他就近投身救亡工作。

啊,东北!这块从三十年代初开始,就成为日本和苏俄的竞技场、又被日俄不断蹂躏、践踏,中国主权一度失去的土地,今日终于有幸踏足,目睹其欣欣向荣的发展及壮丽河山,实在是一生快事之一!



东北旅游归来,觉得不虚此行!



2014929日稿)

2014年9月3日星期三

想起家乡仁丹



想起家乡仁丹

昨天家乡两位同学到来商讨编印【家乡仁丹风土情】特刊的事情,又再撩起我对家乡仁丹的深沉回忆。



仁丹是我国一个寂寂无闻的小山村,大约在195X年的联邦政府与马共的“华玲和谈中应时风闻全国,原因是和谈的预备会议两位马共代表中的一人李进喜是仁丹人。李进喜大概不是当年马共的什么主要领导人物,他可能只是一个“带路人角色而已。当年的和谈地点是在吉打州的华玲,可是无论先头的预备会议还是接下来的正式会谈,马共的代表都是从仁丹的山林出来,由官方的装甲车载送到华玲去会谈的;会后又再回到仁丹进入山林。



当年和谈虽然以失败告终,但仁丹却因而不但闻名全国,而且它的大名甚至由电讯传遍全球。



现在不谈往事而专谈仁丹。



仁丹位于北霹雳,与泰国接壤。小小的市区仅有一条7字形的街道。今就以7字为准来讲述仁丹的分区。这7字的中间有一条小溪流贯穿,溪流发源自7字的东北部的一个农耕小村落-----加央港。7字的东部全是山林地带;7字的南部通往高乌;西部也是山林地带,而且一部分是拉曼锡矿公司的矿地;北部更是山林,但却有一条细小的公路通往宜力。仁丹与外界的接触,主要是南部通往高乌这条公路,因为到达了高乌之后,在十字路口有一条路可以通往泰南的勿洞,一条通往华玲。走出这两条路就海阔天空了。



仁丹人的生计主要是靠拉曼锡矿。大部分居民都是拉曼公司的雇员,赚取主要的收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我的父亲就是拉曼公司水力发电厂的雇员。其他的小部分居民以割胶及农耕为生。



7字北面边沿是一个名叫广隆的村落,大约住有十来家人。其实广隆本是一家华资小型锡矿公司的名字,该地在几十年前是该锡矿公司的工地。不过,自我懂事的年代开始,那儿已经是一个小村落,该公司已经停业了,没有任何采矿活动。,所以该公司采矿的详细的情况无法知晓;7字的西面是村落,名为新兴村,顾名思义,居住的大多数都是新兴人(新兴村一名叫沙屎塘,可能几十年前周边开矿的泥沙,又叫沙屎就流集于此,逐渐形成平地,人们在此建立家园,遂成为一个村落);7字的南部有一条羊肠小径通往一个称为鲜水港的小村落,也仅有整十户人家;7字的西南部的一个村落名客家村,居住的九成以上是客家人。笔者的老家就在客家村,对那儿了解得比较透彻。



这客家村居民以田头赤溪人为主,我们鹤山人只有三五家,而且都有血缘关系。那年代帮派意识还相当强,我们鹤山人的小孩常常被赤溪的小孩欺负。放学走路回家在路上就常常被田头赤溪小孩拦截、追逐殴打,我就饱尝过他们的拳头。幸好后来进了学,大家都是同学,这种凶暴的风气才平息下来。这得归功教育的效果。



客家村住家的周围有很多空旷地带,辛勤的村民就在空地上耕作,种些瓜果蔬菜供自己食用,有多余的才送到市区售卖。当时,尚未有农药这玩意儿,用的肥料都是“天然肥”-----即是尿液。因此家家户户房间里都放置一个尿缸,将留贮的尿液用来浇农地。至于没有耕作的人家,这尿液也有市场,那些专门从事耕作的农家,十头八天总会上门收取尿液,到了年尾过年时候,农家就会上门将肥美的蔬菜送给尿液供应人。



天然肥栽种出来的蔬菜,非常甜美,不失蔬菜的原味;而今使用农药的蔬菜,虽然比较大棵、肥壮、美嫩,以外观取胜,但早已失去蔬菜的原味,徒以外貌取悦于人而已。如今,我总是怀念当年在家乡吃到的蔬菜。什么时候,我们还有机会尝到那种单纯的蔬菜味道?



仁丹的居民较多的是市区、新兴村及客家村三地。



家乡只有一家华小,就是我的母校公立小学(校名就是如此,到槟城读中学时,同学问起我来自何校?我告诉他们,他们都以为我开玩笑。可以想见当年先贤创立这家小学时,因陋就简,连校名都没闲暇思索就取名公立)。如今,全仁丹的居民,凡是进过学的,有哪一个不是公立小学的校友?每思念起此事,我都为先贤创校的远见而感动!



家乡的民宅都是木板建筑,至今仍是如此。居民纯朴忠直,如今的社会如果还有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的地方,那就得首推仁丹了。



家乡气候适宜,风清水凉,路上很少车辆行驶,空气污染得少,是一片桃源乐土。可惜的是,仁丹是小村落不可能有什么大型的工商业机构,让当地人就业,年轻人都往外发展,剩下的都是乐龄一族了。根据非官方统计,仁丹的华裔居民日益减少,如今仅剩下大约250人而已。



家乡仁丹的未来将变成什么模样?是一个令仁丹乡民担忧的话题。



201491日稿)